神奇蒙医药——协日乌苏疗法

2024-06-14 15:41:26

生活在蒙古勒津地区的人们,从小就听大人们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会用蒙古语说,可能是哪个部位存留“协日乌苏”了。大人们口中这个汉译后大意为“黄水”的东西,一旦在身体里沉积过多,就会引发症状,或者让人浑身困顿疼痛,或者让人四肢虚肿麻木,久而久之,迁延成大病。于是大人们会找村中懂蒙医的先生,或把脉开药,或针刺放血,清除协日乌苏。一般轻症,当场就能有效,相对重一些的也不过几剂或几次针刺就能如常下地干活了。

那个年代,会清除协日乌苏的先生很多,他们也是当时乡村医疗的骨干。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懂此种医术的先生陆续故去,隐于民间的协日乌苏疗法也开始逐渐被社会遗忘。

近些年,拯救神奇民族医药的使命被重新唤起,2015年,蒙古勒津协日乌苏疗法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渊 源

从2700多年前开始,居住在北方的匈奴、东胡、突厥、契丹等部落相继衰落,蒙古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与疾病的抗争中,蒙古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医疗知识,这个时期就是蒙医药的萌生时期。据《四部医典》记载,针刺放血和饮食疗法是从蒙古传入吐蕃的。在婴儿保健方面,《蒙古秘史》也记载,扎尔赤兀歹老人献给成吉思汗的貂皮襁褓和银制摇床等均是育婴用具,是儿童保健和成长发育的佳品。

在公元6世纪以前的漫长历史进程中,蒙古族人民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医疗保健知识。如用畜兽器官人体疾病、鹅血半身不遂、鸭肉止血壮力、绵羊头肉头痛、狼舌口腔疾病等等。唐代贞观十五年(公元641 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松赞干布之时,蒙医嘎日诺、哈日查德尔也随之进藏。公元8世纪中期,藏王赤松德赞聘请9位名医专门为宫廷和上层人士疗病,蒙古族名医哈日查德尔就是其中之一,其留下的医学著作《脉诊精要》《综合性疾病》《蒙医传统专集》等为蒙医药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公元12—13世纪,蒙古族兴起,蒙医认药用药有了更大发展,有了系统的饮食疗法、起居疗法、药物疗法、外法。元代翰林院学士、针灸学家忽秦必烈回还著有《针灸经络图》《金兰循经取穴图解》注释。

1702年,阜新地区的蒙古勒津瑞应寺建立了门巴札仓(培养蒙医药人才的学府),开启了应用蒙医药协日乌苏病的先河。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研制出协日乌苏病的系列蒙药及放血新穴位。清代与民国年间,一批蒙古族医学家将《保产机要》《本草纲目》《汤头歌诀》等书籍译成蒙文和满文,进一步促进了蒙医药的发展。

内 容

蒙古语“协日乌苏”是人机体的组成物质之一,“协日”蒙古语意为黄,“乌苏”为水,即黄水。其形成的过程是:饮食入胃,经过消化与吸收,其精华化为血,血之糟粕归于胆腑,成为胆汁,胆汁之精华则又化为协日乌苏。协日乌苏出现偏盛偏衰和功能紊乱等反常状态,导致病变称之为协日乌苏病。协日乌苏病变后为血和“希拉”(热)所转化结合,成为热性协日乌苏病,亦称黑协日乌苏病;为“巴达干”(寒)和“赫依”(气)所转化结合,成为寒性协日乌苏病,亦称白协日乌苏病。协日乌苏之本性既不属热,也不属寒,而是寒热两性俱全。

《蒙医药选编》中讲:“协日乌苏存在于全身各处,尤其是皮肤与关节较多”,因此,协日乌苏疾病在临床中多见的是皮肤病、关节炎,且分主症和次症。主症为关节疼痛、虚浮而肿胀,伸屈不利、骨痠肌痛、关节僵直或麻木。次症是红肿、热痛、口干、冷飕感。临床上的黑协日乌苏病,症状为局部红肿、热痛,得热加重,遇寒则舒,口干,舌燥,苔黄,脉细数,尿黄。原则为清血热、消粘、燥黄水。可口服相关主剂和汤剂交替,并酌情配合踝脉放血。

白协日乌苏病,症状为关节局楚,动则痛甚,局部有冷飕感,得寒加重,遇热则舒,舌白而脉缓弱。原则为祛“巴达干”,调胃火,燥黄水,止疼痛。口服相关方剂配以丹药交替,并酌情配合火灸、火针(取环跳、髌眼等穴)、温泉、温罨、罨疗(泥罨、沙罨等外治)。

协日乌苏疗法的配药独具一格,因人、因病、因地、因药,根据男女老少不同年龄体质特点,药量大小、药味数量都有所不同;制药严格,按蒙药的水制、酒制、奶制、炭制,做到煅、汤、炒、炙、洗、淘、泡、淬、煮、蒸等多个手续和过程,制成膏、散、汤、丸、丹等;服药方法也极为独特,早、中、晚各不相同,饭前、饭后疗效也是各异。

协日乌苏疗法所需的用品有三菱针、石碾、石磨、鹿皮药袋、银制药勺、银针、戥子、药褡子等,其对症方式大致也有三种,一是合并粘邪,刺痛加剧,则可加服冲生。二是病邪侵及白脉出现关节僵直或麻木等症状,可投“三盆敖力卜”和“扎冲朱苏木”共服。三是局部肿甚,用“瑞香狼毒八味散”(利比巴拉珠尔)调敷患处。另外还有放血疗法,在受累关节处的脉穴常规严格消毒,再用消毒好的三棱针点刺施术部位,然后在针孔处再行拔罐,约10分钟后去罐。放血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血的颜色来严格掌握,出血量一般10-20毫升。

传 承

协日乌苏疗法疗效十分稳定,不易复发,治愈缓解率高,医疗价值极高。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医药文化,在蒙古勒津地区世代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其方法简单,费用低廉,为病患群众减轻负担,经济价值也同样不可小视。300多年来,随着各地交流频繁,协日乌苏疗法也随之传到全国各地。目前,该疗法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

进入新时代后,西医的广泛发展,使协日乌苏这一传统疗法的火光渐弱,以至于很少有人了解,其传承发展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与关注。为了让这一民族特色医药造福于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非遗保护部门进行了多年有效的挖掘整理。资料显示,协日乌苏疗法自1663年有记载以来,从代传承人桑丹桑布、第二代阿日毕其格、第三代温布、第四代乌恩巴雅尔、第五代白·常保到现在,已传承至第六代的白青顺。1967 年出生的白青顺(藏名:阮旦扎木苏),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团山子村人。自小跟随叔父——蒙医白·常保学习协日乌苏疗法,多年来在刻苦专研业务、不断学习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协日乌苏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中。他善于结合个案病例特点进行病例分析,总结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多年积累,使其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让协日乌苏疗法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承,众多患者因此受益。但如今阜新地区仅有白青顺一人在独撑这项传承之业,后继乏人,的确濒临断后危险。

为了能做好有效传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不仅按照该县蒙医药管理条例,依法将此疗法保护起来,且积极发挥蒙医药学府门巴札仓研究会的作用,邀请有较深造诣的老一辈蒙医专家和制药生产专家,以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探讨研究通过师带徒方法进行更好的保护传承。

当前,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回归传统,为民族传统医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那么,蒙古勒津协日乌苏疗法传承发展的未来是不是也将因此让人有所期待?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471-4220420 17614818782

联系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方银座3号楼1905


   

     公司公众号                    销售部微信